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工作組發布了一份指南,建議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監督所有使用干細胞培養的胚胎模型的研究。
這是英國首份此類研究指南。
據《科學》雜志報道,該指南旨在消除長期存在的倫理和法律歧義。由于這些模糊性,科學家們不確定他們工作的界限。基于干細胞的胚胎模型與人類胚胎有相似之處,因為前者通常用于研究早期發育過程。
“科學家、倫理學家和律師從未就使用這些胚胎模型達成道德共識。”倫敦大學學院生物倫理學家 Sarah Edwards 表示,她沒有參與本指南的制定。
研究早期人類發育的科學家過去依賴于接受體外受精的患者捐贈的人類胚胎。但這些胚胎很難獲得,根據相關法律,研究人員不允許在體外培養人類胚胎超過 14 天(從受精之日起計算)。
因此,近年來,一種替代方法出現了——從人類干細胞中培養出胚胎樣生物結構。這些模型是在實驗室中創建的,可以從單個細胞系中大量生成。它們可用于研究 14 天后的發育過程,因為它們是生物模型,而不是真正的人類胚胎。
然而,基于干細胞的胚胎模型仍然帶來了重要的倫理問題。例如,目前尚不清楚它們是否最終會發育成可存活的生物體。國際干細胞研究學會(ISSCR)于 2021 年發布了胚胎研究指南,其中包括一項建議,即各國應專門監督某些類型胚胎模型的工作。然而,英國尚未采取相應措施。
新指南是研究人員、律師、社會學家、生物倫理學家、ISSCR 和公眾等團體代表兩年多協商的結果。工作組的主要建議之一是成立一個監督委員會,審查使用干細胞培養胚胎模型的每個研究項目。該委員會由科學家、立法者、社會學家和生物倫理學家組成,他們在決定是否批準一項研究之前,應該充分考慮該研究的道德、社會和倫理影響。
該指南沒有對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開發胚胎模型所花費的時間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這與 ISSCR 2021 的指南是一致的。該指南指出,不同的胚胎模型代表了不同的發育階段,它們的發育速度也不同,因此固定的時間限制是不現實的。但該指南規定,胚胎模型不應被允許發育成可存活的生物體,也不應被轉移到人類或動物的子宮中。
該指南還敦促科學家通過透明的研究和結果共享建立公眾信任。未參與該工作的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干細胞生物學家 Paola Bonfanti 對此表示贊同:“圍繞在研究中使用干細胞和胚狀體的爭議仍然存在。能夠模擬胚胎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培養皿中重造人類,科學家有效地向公眾傳達這一觀點至關重要。”
考慮到使用胚胎模型的研究發展迅速,工作組表示將定期更新指南。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