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受環境因素刺激、多種基因控制、免疫介導的皮膚病。它通常表現為鱗狀紅斑或斑塊,局限于一個區域或廣泛分布在全身。大多數患者在冬季病情加重或復發,但在夏季可以緩解。
在中國,銀屑病的發病率相對較低,但由于人口眾多,患者總數仍然很大。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中國約有 700 萬銀屑病患者。這個數字反映了銀屑病在中國社會的廣泛影響。銀屑病的最新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因子在銀屑病的發生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近日,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牽頭的《干細胞在銀屑病研究與臨床試驗中的應用專家共識》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衰老與疾病》上。這一共識是第一個指導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國際共識,美國、英國、瑞典和印度等干細胞研究和皮膚病領域的專家參與其中,以更好地指導干細胞在銀屑病治療中的合理、安全和有效使用。
這一共識闡明了治療銀屑病常用的干細胞類型,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方法、劑量和途徑,以及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臨床評估。此外,這一共識還規范了干細胞及其相關產品的采集、制備、保存和質量控制過程,為銀屑病干細胞治療領域提供了最新的具體參考標準和實用指南。
銀屑病中常用的干細胞類型
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ADMSCs)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
真皮衍生間充質干細胞
牙齦衍生間充質干細胞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DPSCs)
羊膜間充質干細胞(AMSCs)
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方法
目前,國內外現有的治療銀屑病的干細胞療法主要有靜脈輸注 BMHSCs、靜脈輸注或皮下注射 ADMSCs、靜脈輸注 UCMSCs、靜脈輸注 GMSCs。
2022 年 8 月 5 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發表一篇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銀屑病最新臨床研究結果。研究結果表明:干細胞治療銀屑病,女性比男性更有效,有效率高達 67%。
湘雅醫院開展的是一項1/2a期單臂臨床試驗,旨在評估人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UMSCs)治療銀屑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初步探討其可能的機制。
17名銀屑病患者被招募并接受UMSC注射,作者分析了不良事件、實驗參數、PASI(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和PGA銀眉病靜態臨床醫生整體評估。
第一階段在2019年3月至9月,對患者進行篩查,患者每2周接受一次UMSC注射液,單劑量為1.5 × 10^6/kg,4次為1個療程,治療后15天、30天、45天、2個月、3個月、6個月隨訪。
在第二階段,從2019年9月到2020年8月,研究人員設置了4個劑量遞增的UMSC組(1.5,2.0,2.5,3.0 × 10^6/kg)。對患者進行篩選,并按照1:1: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MSC治療組A、B、C和D。A組和B組患者每15天靜脈輸注1次骨髓間充質干細胞,4次為1個療程。C組和D組患者每30天靜脈輸注1次骨髓間充質干細胞,2次為1個療程。(如下圖)
在治療期間和6個月的隨訪中,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副作用。
總共 47.1%(8/17)的銀屑病患者在 PASI(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評分中有至少 40% 的改善,這其中 17.6%(3/17)的患者沒有疾病跡象或非常輕微。
男性有效率為25%(2/8),女性有效率為66.7%(6/9)。
UMSC 移植后,患者外周血中 Tregs 和 CD4+ 記憶性 T 細胞顯著增加,輔助性 T 細胞(Th) 17 和 CD4+ 幼稚T細胞明顯減少。所有應答者的Tregs和CD4+ 記憶性T細胞較無應答組顯著增加,Th17細胞和血清IL-17水平較無應答組顯著下降。表明MSC輸注可能促進T細胞分化為Tregs和記憶T細胞。
應答者的 Tregs 基線水平顯著低于無應答者。
本
研究未發現不同劑量的任何顯著副作用,即使在接受細胞計數高達 2.4 x 10^8(3.0 x 10^6/kg)的 UMSCs 輸注的患者中,也未觀察到輸注后的顯著副作用(包括發燒和血栓形成)。UMSCs 的治療效果與單次輸注劑量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
總之,湘雅醫院的這項臨床試驗表明,同種異體 UMSCT 對銀屑病患者是安全且部分有效的,Tregs 水平可以作為預測 UMSCT 臨床療效的有效生物標志物。
這一專家共識的發布,不僅為銀屑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也為其他免疫疾病的研究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干細胞的雙向免疫調節和再生能力使其在處理復雜的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干細胞治療有望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中發揮更大作用。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